德國的許多中小企業扎根農村,享有地方社會的忠誠,員工可靠,技術專精。
比如一家鉛筆廠,1761年創立,到了iPad的時代依然有著競爭力。其總裁驕傲地說:“我們不是上市公司,不用操心季度盈利報告,反而能夠精心設計長遠的戰略。我的曾祖父是位出色的企業家,他不僅教育工人,還給工人造房子,這樣才能有更好的工人。如果你有了更好的工人,你的企業就自然而然地有了競爭力?!?/span>
犧牲資本保人本
這種不稀罕上市融資,而珍惜自己員工的企業文化,體現了把“人本”置于資本之上的經營原則。對德國中小市場領袖企業的調查顯示,這些企業在評價自身的“內在力量”時,79.5%將之歸于職工的忠誠,72.9%為職工的技能素質,72.7%為職工的動機,58.4%為靈活性,55.3%為工作環境。
這些企業所注重的要素,全是和職工相關的,都把人作為自己的本錢。在這里,你找不到“資本優勢”的影子。
可是,這次全球經濟大衰退,使依賴出口的德國受到嚴重打擊。GDP實際縮水達6.7%,勞動生產率下跌7%,前途茫茫,許多經濟學家稱,只有大規模解雇員工,企業才能恢復競爭力。但是,德國的失業率,從大衰退時的9%左右,降低到6.6%,到2012年8月時,已降到5.4%。這不僅兩德統一以來最低的失業率,幾乎也是發達國家中最低的。
一些人往往把這樣的表現歸結為運氣:德國的出口市場很快就反彈了。其實,德國能有此運氣,還在于其產品經得起考驗,乃至在大衰退的谷底也賣得動。
德國公司之所以危機時不解雇員工,最主要的原因,還是公司把員工當做自己的“技術資產”、吃飯的本錢。這好比一個木匠,不能因為幾天沒活兒干就把工具都賣了。舊時的工匠,哪怕餓肚子,哪怕砸鍋賣鐵,也要保住自己的工具。美國的公司面對這樣的險境,往往大量解雇工人,消減費用,保的是資本。德國公司則不惜用資本供養明明一時沒用的人,犧牲資本來保人本。當然,美、德企業的不同戰略,原因之一是美國公司的員工并沒有掌握特別技能,很容易替代。德國的員工則是經年累月訓練出來的,掌握甚至壟斷著精深的專門技能。他們一走,就再難找到人補缺。
有人就有韌勁兒
從兩德統一到這次世界經濟大衰退,德國企業表現出了驚人的韌勁兒。一項調查表明,德國的隱形冠軍企業,自我評價最高的一項,就是存活能力。有81.4%的企業對其自身的存活能力表示非常滿意。對于自身產能利用率表示非常滿意的則有53.6%,位居第二。這一項其實和存活能力密切相關。另有大致相同比例(53.5%)的企業對員工滿意度感到非常滿意,53.1%的企業對自身的競爭地位表示非常滿意,對消減成本非常滿意的比例最低。僅為22.5%。
這大致反映了德國優秀中小企業的現實:消減成本在德國的制度環境中是非常困難的。因為對員工的福利保障和培訓的投入太高,成本很難消減。德國企業也從不將此作為自己的比較優勢,習慣于“負重”競爭。相比之下,員工滿意度似乎更為重要。這又一次體現了“人本”原則。
在過去一百多年,德國輸掉兩次世界大戰,經歷了納粹和東西德的分裂,國家不止一次地被粉碎。但是,許多中小企業卻可以“野火燒不盡,春風吹又生”。顯然,這里的根基不是規模,不是資本,而是人。
德國經濟曾經而且將來還會大起大落,但是,勤勤懇懇、兢兢業業的德國人精神、形象,則似乎是永恒的。這并非僅僅一個“國民性”就能解釋?!皡f調式市場經濟”,為德國式的工作倫理提供了一個牢固的制度框架:不管你的能力大小,只要你盡最大的努力,這個制度就能使你人盡其才。
這就是“人本”的競爭。
(摘自《中國經營報》)